Body in Modern China: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Created page with "国族:「东亚病夫」的话语谱系 性别: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身体 权力: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赤脚医生 参考文献: 楊瑞松(2010),<第2章 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 (政大出版社) 刘剑梅(2009),<引论>,《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 |
No edit summary |
||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by the same user not shown) | |||
Line 1: | Line 1: | ||
The body is considered historically in a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in order to reveal how ideologies of power, gender, and nationality are inscribed in the body of modern China (people). | |||
National: The Discourse Genealogy of the "Sick Man of East Asia" | |||
Gender: The Female Bod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
Power: The Image of Women in “Cultural Revolution”: A barefoot doctor | |||
Reference | |||
楊瑞松 | 楊瑞松 (2010),<第 2 章 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化史上的「東亞病夫」>, 《病夫、⿈禍與睡獅:「西⽅」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政⼤出版 社) | ||
刘剑梅(2009),<引论>,《⾰命与情爱:⼆⼗世纪中国⼩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 述》(上海三联) | |||
彭麗君,(2017),<第 4 章 ⾚腳醫⽣與女性形象>,《複製的藝術:⽂⾰期間的⽂化⽣產 及實踐》(⾹港中⽂⼤学) | |||
<blockquote>福柯:“身体是铭刻事件的表⾯。”(《尼采,谱系学,历史》) | |||
巴特勒:“我们可以将身体理解为“事件铭刻的表⾯”,但这并不假设身体总是服从于 (subjected to)统治,也不假设这种“服从”(subjection)是价值的司法性⽣成者。福柯没有假设 所有的⽂化都以否定身体为前提,也不认为铭刻既是规制的环节,又是意指的环节,他似 乎认为,对具体社会语境中的各种身体进⾏更彻底的历史考量,才可能阐明“铭刻”是⼀个 更内在的复杂概念。例如,我们如何理解身体是性别关系史、种族关系史与民族历史所铭 刻的表⾯︖衰⽼的身体如何显⽰衰⽼的历史︖形形⾊⾊的身体如何标识出社会地位乃至社 会历史︖身体又能在多⼤程度上表现出它与构成其⾃身的过往之间的⾰新关系︖我们如何 将身体设想为⽂化⽃争的具体场景︖”(《欲望主体》)</blockquote>1. 马保国为什么要挑战 200 ⽄的英国⼤⼒⼠︖ | |||
a. ⽂学原型:中国传武⼤师 vs 外国 ⼤⼒⼠ | |||
i. 叶问,霍元甲,陈真 | |||
2. 马保国在描述他与⼤⼒⼠的比赛时使⽤了什么样的话语︖ | |||
a. 马保国想要证明“为什么中国正宗的传统功夫比西⽅的 MMA 搏击术要好得多!” | |||
话语分析: | |||
1. 民族主义话语 | |||
a. 中国/西⽅的⼆元对⽴ | |||
b. 中国优于西⽅ | |||
i. 传统功夫优于 mma | |||
1. 传武⼤师战胜外国⼤⼒⼠ | |||
2. 外国⼤⼒⼠在此叙事中有着重要的含义,作为⼀种强健的身体隐喻(西⽅的/外国 的/强壮的)。⽽传武⼤师之所以需要战胜外国⼤⼒⼠,这是为了洗刷「东亚病 夫」的罪名(另⼀种侮辱性的身体隐喻) | |||
a. 在⽂学原型中,中国传武⼤师形象的出现代表着民族英雄战胜西⽅列强对中 国的入侵 | |||
b. (P54)在《近代侠义英雄传》(这是⼀部 1920 年代的通俗流⾏⼩说)中, 作者借⼀位前来天津卖艺的俄国⼤⼒⼠之⼜,以充满挑衅的⼜吻向擂台下的 中国观众宣称:(俄国⼤⼒⼠(见证者)报道「中国是东⽅病夫国和中国⼈ 都是病夫」)<blockquote>鄙人在國內的時候,曾聽得人說,中國是東方病夫國,全國的人,都和病夫一般,没有注重體育的。鄙人當時不甚相信,嗣遊歷歐美各國,所聞大抵如此。及到了中國,細察社會的情形,乃能證明鄙人前此所聞的,確非虛假。</blockquote>随后,作者再安排书中的英雄人物霍元甲以为民族雪耻的语气回应:<blockquote>他說中國是東方的病夫國,國人都和病夫一般,他是世界第一個大力士,卻怕我這個病夫國的病夫做什麼哩?煩足下去請他到這裡來罷。我霍元甲是病夫國的病夫,在世界大力士中,一些兒沒有聲名的;也沒有研究過體育,也不曾受全國人推崇,請他不必害怕,我此來非得和他較量不可!</blockquote>叙事结构: 武术⼤师通过击败外国⼤⼒⼠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 视觉再现: | |||
1. 我们是如何理解「东亚病夫」的︖ | |||
2. 西⽅⼈又是如何理解和使⽤「东亚病夫」(the sick man of Asian)的︖ | |||
中国语境 | |||
「东亚病夫」这个概念或名词基本上被理解为,西⽅⼈对中国的污蔑,是⼀个耻辱的象征。 | |||
(官⽅话语)邓⼩平在 1987 年时论及如何以中国历史教育青年谈话中,“中国从鸦⽚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 | |||
由此可见,「东亚病夫」被视为是针对中国和中国⼈,具有双重指涉对象的负⾯形容词。 | |||
西⽅语境 | |||
「病夫」⽤来形容⼀个国家长期衰败又无⼒改⾰的窘态(p28) | |||
"Sick man of Europe"歐洲病夫,是 19 世紀以來對陷入經濟困難或衰落中的歐洲國家之形容,最初即指鄂圖曼帝國,因為昔⽇曾強⼤⼀時的鄂圖曼帝國已無法恢復以前強盛的局⾯,⽽是持續⾛向衰落,被喻作「歐洲病夫」,與「亞洲病夫」相對應。 | |||
- 当时的西⽅⼈⽤「东亚病夫」形容中国时,究竟指称什么︖ | |||
核⼼问题: | |||
1. 为何在中国语境和西⽅语境下,「东亚病夫」的所指有如此之⼤的差异︖ | |||
2. 「东亚病夫」在历史当中的真实含义及其变迁过程是怎样的︖ | |||
论证思路:「东亚病夫」in context | |||
1. 「东亚病夫」的原始含义 | |||
2. 此概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且在最初传入的时期,是如何被使⽤的以及在这时候的指称是什么︖ | |||
3. 落地⽣根「病夫」 | |||
a. 这个概念在改良派和民族主义者那⾥是如何被挪⽤的︖ | |||
i. 改良派⼤体上依然还是沿⽤西⽅的说法,意在劝诫,惊醒皇上进⾏改⾰ | |||
ii.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派⾛向弱势,⾰命派渐渐兴起,民族主义者将「国体」-「身体」进⾏绑定。 | |||
Hence,「东亚病夫国」这个概念扩展到「东亚病夫国之⼈」。且后者作为前者的原因出现在他们的论述之中。 |
Latest revision as of 18:36, 21 June 2023
The body is considered historically in a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in order to reveal how ideologies of power, gender, and nationality are inscribed in the body of modern China (people).
National: The Discourse Genealogy of the "Sick Man of East Asia"
Gender: The Female Bod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ower: The Image of Women in “Cultural Revolution”: A barefoot doctor
Reference
楊瑞松 (2010),<第 2 章 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化史上的「東亞病夫」>, 《病夫、⿈禍與睡獅:「西⽅」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政⼤出版 社)
刘剑梅(2009),<引论>,《⾰命与情爱:⼆⼗世纪中国⼩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 述》(上海三联)
彭麗君,(2017),<第 4 章 ⾚腳醫⽣與女性形象>,《複製的藝術:⽂⾰期間的⽂化⽣產 及實踐》(⾹港中⽂⼤学)
福柯:“身体是铭刻事件的表⾯。”(《尼采,谱系学,历史》) 巴特勒:“我们可以将身体理解为“事件铭刻的表⾯”,但这并不假设身体总是服从于 (subjected to)统治,也不假设这种“服从”(subjection)是价值的司法性⽣成者。福柯没有假设 所有的⽂化都以否定身体为前提,也不认为铭刻既是规制的环节,又是意指的环节,他似 乎认为,对具体社会语境中的各种身体进⾏更彻底的历史考量,才可能阐明“铭刻”是⼀个 更内在的复杂概念。例如,我们如何理解身体是性别关系史、种族关系史与民族历史所铭 刻的表⾯︖衰⽼的身体如何显⽰衰⽼的历史︖形形⾊⾊的身体如何标识出社会地位乃至社 会历史︖身体又能在多⼤程度上表现出它与构成其⾃身的过往之间的⾰新关系︖我们如何 将身体设想为⽂化⽃争的具体场景︖”(《欲望主体》)
1. 马保国为什么要挑战 200 ⽄的英国⼤⼒⼠︖
a. ⽂学原型:中国传武⼤师 vs 外国 ⼤⼒⼠
i. 叶问,霍元甲,陈真
2. 马保国在描述他与⼤⼒⼠的比赛时使⽤了什么样的话语︖
a. 马保国想要证明“为什么中国正宗的传统功夫比西⽅的 MMA 搏击术要好得多!”
话语分析:
1. 民族主义话语
a. 中国/西⽅的⼆元对⽴
b. 中国优于西⽅
i. 传统功夫优于 mma
1. 传武⼤师战胜外国⼤⼒⼠
2. 外国⼤⼒⼠在此叙事中有着重要的含义,作为⼀种强健的身体隐喻(西⽅的/外国 的/强壮的)。⽽传武⼤师之所以需要战胜外国⼤⼒⼠,这是为了洗刷「东亚病 夫」的罪名(另⼀种侮辱性的身体隐喻)
a. 在⽂学原型中,中国传武⼤师形象的出现代表着民族英雄战胜西⽅列强对中 国的入侵
b. (P54)在《近代侠义英雄传》(这是⼀部 1920 年代的通俗流⾏⼩说)中, 作者借⼀位前来天津卖艺的俄国⼤⼒⼠之⼜,以充满挑衅的⼜吻向擂台下的 中国观众宣称:(俄国⼤⼒⼠(见证者)报道「中国是东⽅病夫国和中国⼈ 都是病夫」)
鄙人在國內的時候,曾聽得人說,中國是東方病夫國,全國的人,都和病夫一般,没有注重體育的。鄙人當時不甚相信,嗣遊歷歐美各國,所聞大抵如此。及到了中國,細察社會的情形,乃能證明鄙人前此所聞的,確非虛假。
随后,作者再安排书中的英雄人物霍元甲以为民族雪耻的语气回应:
他說中國是東方的病夫國,國人都和病夫一般,他是世界第一個大力士,卻怕我這個病夫國的病夫做什麼哩?煩足下去請他到這裡來罷。我霍元甲是病夫國的病夫,在世界大力士中,一些兒沒有聲名的;也沒有研究過體育,也不曾受全國人推崇,請他不必害怕,我此來非得和他較量不可!
叙事结构: 武术⼤师通过击败外国⼤⼒⼠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 视觉再现:
1. 我们是如何理解「东亚病夫」的︖
2. 西⽅⼈又是如何理解和使⽤「东亚病夫」(the sick man of Asian)的︖
中国语境
「东亚病夫」这个概念或名词基本上被理解为,西⽅⼈对中国的污蔑,是⼀个耻辱的象征。
(官⽅话语)邓⼩平在 1987 年时论及如何以中国历史教育青年谈话中,“中国从鸦⽚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
由此可见,「东亚病夫」被视为是针对中国和中国⼈,具有双重指涉对象的负⾯形容词。
西⽅语境
「病夫」⽤来形容⼀个国家长期衰败又无⼒改⾰的窘态(p28)
"Sick man of Europe"歐洲病夫,是 19 世紀以來對陷入經濟困難或衰落中的歐洲國家之形容,最初即指鄂圖曼帝國,因為昔⽇曾強⼤⼀時的鄂圖曼帝國已無法恢復以前強盛的局⾯,⽽是持續⾛向衰落,被喻作「歐洲病夫」,與「亞洲病夫」相對應。
- 当时的西⽅⼈⽤「东亚病夫」形容中国时,究竟指称什么︖
核⼼问题:
1. 为何在中国语境和西⽅语境下,「东亚病夫」的所指有如此之⼤的差异︖
2. 「东亚病夫」在历史当中的真实含义及其变迁过程是怎样的︖
论证思路:「东亚病夫」in context
1. 「东亚病夫」的原始含义
2. 此概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且在最初传入的时期,是如何被使⽤的以及在这时候的指称是什么︖
3. 落地⽣根「病夫」
a. 这个概念在改良派和民族主义者那⾥是如何被挪⽤的︖
i. 改良派⼤体上依然还是沿⽤西⽅的说法,意在劝诫,惊醒皇上进⾏改⾰
ii.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派⾛向弱势,⾰命派渐渐兴起,民族主义者将「国体」-「身体」进⾏绑定。
Hence,「东亚病夫国」这个概念扩展到「东亚病夫国之⼈」。且后者作为前者的原因出现在他们的论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