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na Haraway Muyang: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From XPUB & Lens-Based wiki
No edit summary
Line 7: Line 7:
仅仅批判主体是不够的,解构二元论中的权力关系还需要切换认识的视角,重新挖掘被压制的客体/对象的新意义。
仅仅批判主体是不够的,解构二元论中的权力关系还需要切换认识的视角,重新挖掘被压制的客体/对象的新意义。


=== IDENTITY ===
=== 一、同一性神话 ===
无论是波伏瓦设想的普世的人文价值,还是伊利格瑞编织的女人神话,亦或是威蒂格宣扬的性别斗争,都不愿屈居于局部的视角。尽管,她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了性别的“差异”,但由于这些“差异”都是基于一个共同身份的群体,即女人,最终都走进了同一性的神话。黑格尔的同一性视角似乎比她们预想的还要难缠,在谈论一种有关“女人”的思想理论时,女性主义理论家很难放弃把“自我”构筑为整体。巴特勒质疑了“女人”得以建构的毋庸置疑的物质基础(身体),将性别当作一种话语,但她的解构工作无法解释现有的、既定的性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无论是波伏瓦设想的普世的人文价值,还是伊利格瑞编织的女人神话,亦或是威蒂格宣扬的性别斗争,都不愿屈居于局部的视角。尽管,她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了性别的“差异”,但由于这些“差异”都是基于一个共同身份的群体,即女人,最终都走进了同一性的神话。黑格尔的同一性视角似乎比她们预想的还要难缠,在谈论一种有关“女人”的思想理论时,女性主义理论家很难放弃把“自我”构筑为整体。巴特勒质疑了“女人”得以建构的毋庸置疑的物质基础(身体),将性别当作一种话语,但她的解构工作无法解释现有的、既定的性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Q1 认同的自然化 ====
“我们”再也不想要任何自然的统合基质,而且没有任何建构是整体的。
“世上没有先期生成的主体和客体,也没有单一的资源、统一的行动者或者最 终的结果。借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术语来讲,只有‘偶然性基础’(contingent foundations);其结果就是重要的身体。”
什么有资格成为“自然”,而其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二元论是必要的吗?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自然/文化的二元论是如何在彼此之内、通过彼此互相建构和自然化的?它们为了什么样的社会性别等级服务,它们又物化了什么样的臣服关系?如果生理性别的指定本身是政治的话,那么“生理性别”这个原本应属最为自然的指称,证明一直就已经是“文化烹调”过的了,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关键的二元区分似乎就瓦解了。
在质疑自然身体之时,性别的身份认同失去了根基,所以在巴特勒这里,性别结构的消解滋生了一种主体悖论。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一个生活在社会文化中的人,我们要如何面对一堆没有得到重构的性别碎片呢?巴特勒提出了一种认同模式,即忧郁的认同,这是属于被压抑者、被排斥者的认同。跟随巴特勒的论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化上的压迫能解释生物学上的压迫吗?还是说二者互为因果?巴特勒对自然身体的抨击,在生物学或者在自然科学中,依旧成立吗?
“……寻找隐喻,让你可以想象一种知识情境,它既不设置主动/被动的 分裂,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世界分裂,作为构建能动者的基础;也不是通 过某种本质主义者的改变来设置本质上仍是柏拉图式的决议。人们必须寻 找一个图像系统(a system of figures)来描述知识中的相遇,拒绝主动/被动 的二元对立,这些正在冲击西方人所继承的话语传统。所以,你去寻找郊狼(coyote)、魔术师(trickster)这样的图像作为隐喻。你会寻找古怪的代词, 这鼓励了一种承认,即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现存的 代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参与了一种科学虚构的行动,想象可能的 世界。保持虚构的张力非常重要,这样一来,你最终就不会提出一种万物 有灵论者或泛神论者的主张。”
重要的是什么思想在思考思想,什么知识在获知知识,什么关系在联系关系,什么世界在界定世界,什么故事在讲述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科幻小说作家和批评家朱迪斯·梅里尔(Judith Merril)非常有 个性地使用了SF这个词,用来指称一个日渐复杂的叙述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科学 (Science)和虚构(Fiction)的边界,科学和幻想之间的边界,无论是在商业还是语言 学上,都已经令人感到疑惑地混淆不清了。后来,“SF”一词逐渐增殖,它可以是 推理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科学荒诞小说(speculative futures)、推理玄幻小说(speculative fabulation)。
==== Q2 自然的文本化 ====
黑人的性快感总是难以避免地与动物世界趋近,黑人男人的性暗示着动物的侵凌性和对白人妇女的强奸,黑人女性的快感则暗示着动物世界中无法餍足的感官性。这与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主义倡导的“性差异”和“快感政治”所引发的社会反应截然不同。
1 在18世纪,雌性灵长类是没有性高 潮的自然的无私母亲 ,它们满足了功能主义母性论的构建。
2 在19世纪达尔文开创的“适者生存” 论中,雌性比雄性更迟钝、更腼腆, 更适合提供抚育的职能。而“适者 生存”论与雌性原生劣等性的假设 结合起来之后,雌性就变成了雄性 进行社会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3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女性科学家 们通过观察雌性灵长类的社会互动, 尝试改变这一领域。

Revision as of 17:32, 25 February 2023

(后)现代性的双重受缚(Spivak) /抵抗辩证(Haraway):

一方面,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立场破坏了女性主义的普遍的、同一的主体,带来了政治上的麻烦。

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自我解构,女性主义就可能成为新的话语霸权,从而遗失主体建构之初的合法性。

仅仅批判主体是不够的,解构二元论中的权力关系还需要切换认识的视角,重新挖掘被压制的客体/对象的新意义。

一、同一性神话

无论是波伏瓦设想的普世的人文价值,还是伊利格瑞编织的女人神话,亦或是威蒂格宣扬的性别斗争,都不愿屈居于局部的视角。尽管,她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了性别的“差异”,但由于这些“差异”都是基于一个共同身份的群体,即女人,最终都走进了同一性的神话。黑格尔的同一性视角似乎比她们预想的还要难缠,在谈论一种有关“女人”的思想理论时,女性主义理论家很难放弃把“自我”构筑为整体。巴特勒质疑了“女人”得以建构的毋庸置疑的物质基础(身体),将性别当作一种话语,但她的解构工作无法解释现有的、既定的性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Q1 认同的自然化

“我们”再也不想要任何自然的统合基质,而且没有任何建构是整体的。


“世上没有先期生成的主体和客体,也没有单一的资源、统一的行动者或者最 终的结果。借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术语来讲,只有‘偶然性基础’(contingent foundations);其结果就是重要的身体。”


什么有资格成为“自然”,而其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二元论是必要的吗?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自然/文化的二元论是如何在彼此之内、通过彼此互相建构和自然化的?它们为了什么样的社会性别等级服务,它们又物化了什么样的臣服关系?如果生理性别的指定本身是政治的话,那么“生理性别”这个原本应属最为自然的指称,证明一直就已经是“文化烹调”过的了,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关键的二元区分似乎就瓦解了。


在质疑自然身体之时,性别的身份认同失去了根基,所以在巴特勒这里,性别结构的消解滋生了一种主体悖论。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一个生活在社会文化中的人,我们要如何面对一堆没有得到重构的性别碎片呢?巴特勒提出了一种认同模式,即忧郁的认同,这是属于被压抑者、被排斥者的认同。跟随巴特勒的论点,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化上的压迫能解释生物学上的压迫吗?还是说二者互为因果?巴特勒对自然身体的抨击,在生物学或者在自然科学中,依旧成立吗?


“……寻找隐喻,让你可以想象一种知识情境,它既不设置主动/被动的 分裂,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世界分裂,作为构建能动者的基础;也不是通 过某种本质主义者的改变来设置本质上仍是柏拉图式的决议。人们必须寻 找一个图像系统(a system of figures)来描述知识中的相遇,拒绝主动/被动 的二元对立,这些正在冲击西方人所继承的话语传统。所以,你去寻找郊狼(coyote)、魔术师(trickster)这样的图像作为隐喻。你会寻找古怪的代词, 这鼓励了一种承认,即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现存的 代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参与了一种科学虚构的行动,想象可能的 世界。保持虚构的张力非常重要,这样一来,你最终就不会提出一种万物 有灵论者或泛神论者的主张。”


重要的是什么思想在思考思想,什么知识在获知知识,什么关系在联系关系,什么世界在界定世界,什么故事在讲述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科幻小说作家和批评家朱迪斯·梅里尔(Judith Merril)非常有 个性地使用了SF这个词,用来指称一个日渐复杂的叙述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科学 (Science)和虚构(Fiction)的边界,科学和幻想之间的边界,无论是在商业还是语言 学上,都已经令人感到疑惑地混淆不清了。后来,“SF”一词逐渐增殖,它可以是 推理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科学荒诞小说(speculative futures)、推理玄幻小说(speculative fabulation)。


Q2 自然的文本化

黑人的性快感总是难以避免地与动物世界趋近,黑人男人的性暗示着动物的侵凌性和对白人妇女的强奸,黑人女性的快感则暗示着动物世界中无法餍足的感官性。这与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主义倡导的“性差异”和“快感政治”所引发的社会反应截然不同。


1 在18世纪,雌性灵长类是没有性高 潮的自然的无私母亲 ,它们满足了功能主义母性论的构建。


2 在19世纪达尔文开创的“适者生存” 论中,雌性比雄性更迟钝、更腼腆, 更适合提供抚育的职能。而“适者 生存”论与雌性原生劣等性的假设 结合起来之后,雌性就变成了雄性 进行社会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3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女性科学家 们通过观察雌性灵长类的社会互动, 尝试改变这一领域。